翻开红色经典长篇小说《红旗谱》,冀中大地烽烟四起的革命岁月跃然纸上。
书中浓墨重彩的保定二师学生爱国斗争,不仅是作者梁斌笔下波澜壮阔的文学叙事,更是他亲身参与的血色青春记忆。
5月14日,在保定市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纪念馆(以下简称保定二师纪念馆),穿过古朴的校门,是两排平房和纵穿其间的连廊,绿树青砖,红色廊柱,静谧而凝重。烈士纪念园内松柏掩映,烈士群雕栩栩如生。雕塑中的青年学生坚毅的神情,将人们的思路瞬间拉回到那个永不褪色的夏天。
1931年,“九一八”事变爆发。保定二师学生毅然走上街头宣传抗日、反对国民党不抵抗政策,却遭当局镇压拘捕。此举激起学生强烈愤慨,在中共党组织领导下,二师迅速发起罢课与示威游行。反动当局一面镇压爱国运动,一面强令校长张腾霄开除进步学生,却遭严词拒绝。
1932年5月,反动当局的压迫变本加厉,省教育厅恼羞成怒,派人查封二师并宣布提前放假,接着登报公布开除35名学生,勒令休学40余名,并撤换开明校长张腾霄。
二师提前放假时,中共党组织留贾良图、曹金月、杨鹤声等6名党员骨干组成留校代表团,密切关注局势。当局开除学生、撤换校长的决定公布后,代表团迅速通知返乡学生返校,发起护校斗争。
6月中旬,50余名学生陆续返校。根据党组织指示,“护校委员会”成立,贾良图任总指挥,曹金月任副总指挥,提出“反对开除学生!反对撤换张腾霄校长!反对改组二师!”“争取抗日爱国自由!”“誓死保卫二师!”等口号。
6月20日,反动当局派500余名军警包围学校,勒令学生离校遭拒,遂增兵围困以逼退学生。校内学生紧闭校门、加强警戒,以大喇叭宣传、高唱爱国歌曲并向校外抛撒传单。
敌人转而实施“坐困之策”,切断水电、封锁校门,妄图用饥饿迫使学生屈服。
6月24日,校内粮绝,学生用英语向校外喊话求援。河北大学学生党支部连夜从后院高岗向校内投掷大饼、烧饼,却被敌军发现并占据高岗。粮尽后,学生以树叶、野菜充饥。当局派“代表”谈判,学生坚称不答应条件绝不撤离。
看到学生软硬不吃,当局决定血腥镇压。7月6日凌晨三时,枪声划破沉寂,1500多人攻入学校,格杀打扑。学生手持大刀、木棒殊死搏斗,军警疯狂扫射,多人倒下却无一人投降。
在这场屠杀中,贾良图等8人当场牺牲,多人重伤。杨鹤声、曹金月等38人被捕。此后,曹金月等4人英勇就义,17人被判有期徒刑。
“七六”惨案的发生,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。
7月8日,中共河北省委发出《为保定惨案告民众书》,强烈谴责国民党反动当局残暴屠杀爱国学生的罪行,号召全国人民进一步组织起来,掀起抗日反蒋斗争的更大高潮。
岁月流转,硝烟散尽。
在保定二师纪念馆的玻璃展柜里,贾良图的笔记本页脚微卷,墨迹间依稀可见深夜苦读的灯影;曹金月的书法习作笔锋未改,“铁肩担道义”的风骨跃然纸上;《七六护校革命斗争记略》虽已泛黄,却清晰记录着一群青年以热血为墨的青春诗行。
“保定二师曾经与湖南第一师范、南京晓庄师范一并被誉为我国‘中等师范的光荣代表’。”保定二师纪念馆讲解员马晓易介绍,这所创建于1904年的保定市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始称“保定初级师范学堂”,1909年更名为“直隶第二初级师范学堂”,1928年随省易名为“河北省立第二师范学校”。
新中国成立后,学校定名“河北保定师范学校”,1999年与保定师范专科学校合并,升格为本科院校“保定学院”。
二师百余年的奋斗历史,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,像唐澍、臧伯平、梁斌等革命先驱,还有数以万计的优秀师资和教育管理者,在各自平凡的岗位上作出不凡业绩。
为何无数青年学子甘愿为革命抛头颅、洒热血?
在保定学院2000届政教专业毕业生苏普写给母校的信中,或许藏着穿越时空的答案:“刚入学的时候,学校组织新生看了一部电视片《丹心》。电视片中,学校前身二师学生贾良图1931年冬为贫苦孩子上课的情节让我们记忆深刻,共产党员贾良图后来在‘七六’护校斗争中牺牲。我是在‘七六’烈士纪念碑前宣誓入党的,如果说‘启钥民智’是当时先辈们的理想追求,那么服务西部岂不是现在我们这一代应有的担当!”
这样的精神传承,在保定学院形成奔涌的洪流。如今,保定学院先后有400多名毕业生,在新疆、西藏、四川等地任教,在西部大开发征程上唱响青春之歌。
“每次走进这里,都像经历一次精神的洗礼。”华北电力大学学生郝好在参观时忍不住发出感慨,“作为新时代学子,我们当赓续红色血脉,弘扬‘七六’爱国护校斗争精神,争做有理想、有本领、有担当的青年,让青春与时代同频、与祖国共进。”
走出纪念馆,夏日阳光为烈士群雕镀上金边。隔壁校园的朗朗书声穿过枝叶,与90年前的《国际歌》呐喊在时空中交织共鸣。正如《红旗谱》中所言,“红旗谱写荣耀,承载着信仰与荣耀,唤起千万人心中的豪情。”这红旗,曾在救亡图存的岁月里燎原,如今更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中闪耀,照亮一代又一代青年的逐梦之路。
来源:保定日报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唐尧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ongnian.cn/4958.htm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