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易水河畔的荆轲悲歌到直隶总督署的官印文书,从定窑瓷器的温润釉色到留法勤工俭学的革命星火。我市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,正以立体叙事将散落的文化碎片编织成完整的历史图谱。
我市拥有133处省级及以上文物保护单位、99个省级及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、16个省级及以上爱国主义教育基地。这些宝贵的文化资源,为建设历史类、红色类、非遗类、产业类等各类博物馆打下坚实的文化基底。
博物馆的价值,不止于保存“过去的辉煌”,更在于激发“未来的创造”。产、教、研功能在我市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中深度融合,成为驱动城市更新和文明传承的“文化反应堆”。
随着“博物馆之城”建设的深入,博物馆带动周边旅游、餐饮、住宿等相关产业的发展,形成完整的文化产业链,为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;博物馆变身“行走的课堂”,丰富的文物展品和沉浸式的展览场景,将书本上的文字知识转化为生动的直观体验,激发受众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和探索欲望;博物馆与高校、科研机构建立合作关系,共同开展课题研究,培养专业人才,形成一系列学术成果,提升保定文化的学术影响力与知名度。
参观博物馆是寻根和启迪,不忘民族之来路;建设博物馆是保护与传播,继承文明之辉煌。当文化传承与产业发展、教育普及、科研创新紧密结合,文化便能突破时间与空间的界限,以更具生命力的姿态融入当代社会,成为推动城市发展、凝聚民族精神、促进文明交流互鉴的强大动力。在产教研融合的持续赋能下,保定 “博物馆之城” 必将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,让文明的薪火永续传承。
来源:保定日报
文章来源于网络。发布者:唐尧网,转转请注明出处:https://www.xiongnian.cn/5010.html